
在資訊爆炸、平台碎片化的時代,為贏得消費者青睞,品牌必先掌握消費者的「搜尋、評估、決策」過程。這項新研究深入探討了台灣消費者的數位足跡,揭示在多元平台間轉換的複雜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影響最終的購物決策。本研究亦聚焦台灣消費者的「使用行為」,剖析在搜尋引擎、影音平台與新興 AI 工具上的使用習慣與動機,描繪出不同數位媒體在消費者旅程中的角色與價值。
報告的重點發現如下:
平台使用出現新常態,AI 與搜尋引擎角色分化: Google Search、YouTube 與 Facebook 是台灣民眾每日最常使用的三大平台,而 Instagram、小紅書等社群在年輕族群中也展現高度黏著度。同時,使用者已開始「分工」,傾向用 Google Search 滿足生活、購物與時事等多元需求,而將 AI 聊天機器人應用於教育學習或科技探索等特定領域。
跨平台驗證與串連成主流,建構互補資訊生態: 針對 AI 聊天機器人,高達 84% 的使用者會透過其他管道查證,其中 Google Search 為首要驗證工具,顯現消費者對資訊可信度的重視。平台間的串連也成為常態,例如:影音平台用戶在觀看後會導向搜尋引擎或電商平台進一步蒐集相關資訊,形成互補的資訊生態。
購物決策橫跨多元管道,佈局店內外觸點為關鍵: 台灣消費者的購物決策平均會接觸多達 9 個資訊觸點,其中高達 97% 的資訊來自「店外管道」。在眾多店外管道中,Google Search 是最常被使用的平台,其次是電商平台與實體店面等店內觸點,特別是女性更容易受到店內陳列與體驗的影響。因此,應妥善規劃店內與店外的行銷接觸點,以提升整體效益。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深入了解台灣消費者的數位生活、跨平台的使用習慣,以及品牌在 AI 驅動的廣告新時代中,該如何佈局店內/店外、線上/線下接觸點策略,以精準掌握消費者的決策節奏,持續創造行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