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S模範市場研究顧問的調查發現,目前只有兩千三百萬的中國人口擁有足夠的可支配所得,但隨著經濟成長,估計這個數字將在2020年攀升至一億六千萬人。對他們而言,或許每天多出1.25美元(約為新台幣四十元)並不夠買一雙新鞋或一部新車,但用來提升每天的飲食品質絕對綽綽有餘,也因此帶來龐大的飲食商機。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等所有的需求都滿足了,最後才是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當生活在貧窮線之下的時候,「吃」只是為了求生存,想辦法吃飽才是首要之務。等薪資水平逐漸提升後,才會依序滿足其他的需求,並開始追求所謂的「自我實現」。
近年來,隨著新興國家國民平均收入的提高,進而帶動了一股「吃」的錢潮。而吃大餐的次數,也從每年數次變成每周數次的生活習慣了。TNS的研究指出,以中國而言,自從人均收入超過人民幣兩千元(約為新台幣一萬元)之後,有48%的人表示,飲食是他們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吃大餐已經變成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習慣了。
研究也發現,美國的肥胖人口多為中低收入者,但在中國卻恰恰相反。當人均收入突破一萬兩千元(約為新台幣六萬元)後,過重的人口就從9%提升至14%,越高的收入反而帶來越多的肥胖問題,顯示出在多數華人的觀念裡,飲食不只是滿足基本生理需求,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滿足自我實現的方式。
另外,很多中國的父母認為,能提供小孩豐裕的食物是一種關愛的表現,加上一胎化政策,使得很多小孩成為祖父母與父母唯一寵溺的對象,因而帶來許多兒童肥胖的問題。這種觀念和其他金磚四國的新興國家也很雷同。舉例來說,印度的肥胖兒童在低收入族群中僅有0.1%,在高收入族群卻有7%。
中國龐大的人口與日漸提升的消費力象徵著無限商機,如何從中國獨特的飲食現象去了解消費者的心理,並從高度競爭的餐飲業脫穎而出,就看各家廠商的智慧了。
完整原文報告請點此:
http://www.tnsglobal.com/intelligence-applied/i-eat-therefore-i-am